深情與執著

001-DSC00480 對台中市寧漢街的居民來說,洋紫荊盛開的時節,無疑是一年中最詩意的季節。數百株洋紫荊沿著河堤兩岸排列,垂墬的枝條以圓弧的彎身構成綠色長廊,盛暑之際,為人們遮掩烈日;偶然驟雨,則成為暫時的棲身處,當時序進入歲末,未曾經歷蓓蕾的期待,枝頭花朵便已招搖,透露綻放的訊息,似乎察覺人們的不耐等待,以迫不及待的姿勢直接跳到人們的窗前。

每當這個時節,許秀麗總是帶領小朋友觀賞洋紫荊盛開的美景。白的 粉的 紅的 紫紅的,樹上樹下都令人驚豔,偶爾河面上落花點點,張著手掌的花瓣,雖然生命即將終止,仍堅持散發最後的芳香。她告訴小朋友,成千上萬的花朵等待人們欣賞,但人們卻匆匆而過,「多麼可惜」她還讓小朋友站在天橋上觀看,滿樹繁花,讓人幾乎忘記冷冽的季節,在地面上看,是一種美;在天橋上看,是另一種美。

致力於觀念的傳輸

擔任義工媽媽,帶領小朋友認識大自然,是許秀麗散播綠化種子的方式之一,社區讀書會 老人會或一般公司行號也可看到她講課推廣的身影,甚至在自家成立園藝教室,將二十多年來的觀察筆記透過幻燈片呈現,她說,她要做的是「觀念的傳輸」。

許秀麗,說對於人生,每個人都懷抱夢想,她的人生大夢,則是盼望台灣成為全世界最美麗的國家,這個夢想雖然看似遙不可及,但她堅信,只要做了,就有機會;雖然過程異常艱辛,但她認為,種子灑了,就能期待長成大樹。

許秀麗家中原本務農,兩個弟弟退伍後,在自家空地種植觀葉植物,卻面臨通路受限的困境,對企管行銷都有興趣的許秀麗,隨後也一頭栽入,迄今二十年,青春歲月都在這裡了。

許秀麗前往日本歐洲旅遊時發現這些國家處處綠意 戶戶花開繽紛,她思考「為什麼他們能!台灣不能?」,當時台灣平均國民所能已逹一萬美元,依照國際標準計算,每人每年花卉消費量應逹到一千元台幣,「但怎麼算,都不到三百元」,一度令她感到挫折,「但換個角看,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」。

她探究國人花卉消費量少的原因,在於未將花卉視為生活的必需品 消費品看待,而產業界自我定位模糊 惡性競爭等因素,都是導致產業進步遲緩 甚至停滯不前的原因,因此必須透過觀念的傳輸 推廣,但許多問題並非她獨力所能解決,為集中力量,發揮更大效能,她在八十二年時籌組「中華盆花發展協會」,跑遍全省,串連園藝業者,歷經一年半的奔波,協會在民國八十三年十一月終於成立。

傳統農人觀念保守,質疑籌組協會對於改善現狀作用不大,「可能嗎?」是許秀麗經常遭遇的問號,但是「可能嗎?」不代表「不可能」,她鼓勵花農放手一搏,「做了,就有機會」,「即使不成功,頂多回到原點」。

還有花農認為,默默耕耘的腳步緩慢,而且效果並非立竿見影,他們不見得享受得到成果,何必種樹,讓後人乘涼呢?,但一轉眼十年過去,孩子長大了,如今都接棒了,誰說孩子不能享受前人耕耘的成果呢?

產銷一體的誤解

透過中華盆花發展協會,許秀麗積極導正業界長期以來許多扭曲的現象。她表示,過去政府為保護農民強調「產銷一元化」的觀念,所謂「產銷一體」如果視為生產者與銷售者間的關係密切而和諧,應是可喜的,但多數農民卻誤解為「自產自銷」,視中間商為「剝削者」不僅使人與人間不能互相信任,甚至製造衝突與對立,單純的農民忙完農事後,還得耗費心力和專業的「生意人」競爭,角色的混淆,根本不符現代化專業的需求,最後以兩敗俱傷收場。

其次,由於競爭激烈,批發商採取「價格戰」除了引爆同行的惡性競爭,甚至向生產者壓榨,使得市場一片混亂,毫無產銷秩序可言,更嚴重的是,同樣以「價格」作為手段搶食市場,導致零售商生機渺茫,一旦園藝產業的「先鋒部隊」失去努力誘因,由誰來為園藝產業開拓市場呢?

以花農來,說受限於資訊及學習環境不足,必須花費時間與金錢累積 換取經驗,往往因種苗的來源及開發不易,讓許多人不斷在這個行業徘徊或進出,更可惜是,退出的人並未傳承經驗,導致進入產業的人必須從頭摸索,永遠從零開始,這樣的循環不啻是園藝產業發展的最大阻礙。

花店面臨的困境也是一樣,在農民「自產自銷」的觀念下,消費者喜歡到「產地「購買,加上中間商以「價格」手段搶食市場,花店的生存空間被嚴重壓縮,許多人認為開花店是件浪漫的事,但經常不到半年就退出這個產業,許秀麗說:「浪漫」「詩情畫意」只是假象,懷抱著憧憬 夢想而來,卻多失望而回,除非對園藝產業抱持深情與執著,否則很難堅持下去。

善用價格策略

001-DSC00483她表示,善用「價格策略」是園藝業界每一分子都應具備的共識,也是在產銷過程中必須遵守的「遊戲規 則」,遵守合理的「價格規則」,才是永續經營的基礎,將長期以來「產銷一體」的現象徹底消除,生產者 批發商和零售商在整個產品銷售通路上各有不同功能,未來的產業趨勢也應以「專業化」的角色定位,才能合乎時代的要求同時縮短產銷之間的距離。

另外,以往盆花業者不重視品質與服務,忽略植物「合理的生命週期」,很多產品未經「馴化」的過程即出,售這種負責任的經營態度使得銷售者必須承擔極高的損失與風險,銷售意願自然低落,而消費者購買後也發現植物不易存活,而有嚴重的「挫折感」更直接影響消費量,加速產業萎縮。

許秀麗目前是中華盆花發展協會顧間,並經常應邀擔任組合盆栽比賽的評審,她發現,一般的花藝作品「玩盆器玩過頭了」,一個要價一 兩千元的組合盆栽,花材或植物的費用竟僅數百元,甚至更少,事實上,園藝才是主角,花藝只是配角,盆器的選擇應以超過總價的百分之三十為上限,非植物的資材配置如石、 木等,應點到為止即可,才能使園藝產業走更長久的路。

重建產銷秩序

除了致力於重建園藝產業的「產銷秩序」,許秀麗也積極推廣綠化,希望讓綠意走進每一個人的生活中,她說,台灣人民物質享受不虞匱乏,精神層次卻未相對提昇,所以「台灣才會這麼悶」。

她表示,消費者普遍存有植物「不能老 不能死 不能醜」的觀念,又存「登革熱」的疑慮,導致花始終未真正走進人們生活之中;一個簡單的盆套,隨時換上不同的花卉,感覺更親切,且時時保持新鮮感。或是將聖誕紅裝入提藍中訪友,這就是生活讓花卉走入生活,其實並不難。

她從社區出發,「心賞生活園藝」宛如一處花園,以龍吐珠為屋頂,每年夏末盛開,白色苞葉覆著深紅花蕊,屋頂像罩了雪似的;壁面是四季草花,有時是鳳仙、有時是藍星,耶誕節到來,如焰火般的聖誕紅成了主角;門前木椅歡迎民眾隨時歇歇腳,或是走進庭中,迎面而來的是許秀麗叔叔送給她的新居落成的禮物—桂花樹,近二十年了,芳香依舊。

許秀麗經常邀請社區居民前來坐坐,不買花也無所謂,她準備了百張幻燈片,是她二十幾年來的觀察筆記,不論三 五個人,或是三 四十人,許秀麗一樣熱誠歡迎,透過幻燈片了解大自然的美感與奧秘,也了解園藝產業的辛酸與喜悅,透過花花草草的交流,讓社區的情感再回來。

她表示,從幻燈中,許多人發覺園藝產業辛苦的一面,例如尋常可見的黃金葛,栽培也不容易,剪下枝條後,必須在無菌的環境中培養,夏季植株四個月才能上市,冬季植株甚至長達一年;尤其冬天要蓋溫室給它溫暖,夏季到要調整溫度,即使這麼小心翼翼,存活率也僅達六 七成,一盆一百元的盆栽背後,是農人數不清的汗水與淚水。

許秀麗並擔任學校義工媽媽,經常帶領小朋友觀察學校或社區的植物,讓他們「與環境對話」,她詢問小朋友「先有花香?還是鳥語?」讓小朋友自行探索,發覺花朵盛開 自然吸引蜂蝶蟲鳥前來報到的自然奧秘;當社區讀書會 老人會或公司行號人員前來買花時,她總是熱心建議對方提供場地讓她上課,「有經費最好,免費義務的也無妨」。

摘自2003年~ 鄉間小路

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