綠化建築解析/綠牆綠屋頂 好比城市的冷氣
【聯合報╱記者鄭朝陽】
因應節能減碳的需求,綠化建築物屋頂、外牆是公認有效的降溫藥方。但兩種綠化作法不同,前者已有多國納入政策推動,後者雖然不斷有人創新植生技術,但要達到節能減碳,效果還無定論。
綠藤爬屋 室溫降8度
|
最近台北市政府輔導傳統成功市場,讓原本的鐵皮屋爬滿綠藤,市場內的夏季室溫從近40℃降至32℃,少了悶熱,攤販和買菜的民眾都明顯感受舒適多了。
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實驗證明,屋頂適度綠化的頂樓住戶,夏季的用電量比沒綠化的住戶省40%。以一戶40坪的頂樓住宅為例,夏季每月可減少空調電費2600元,減排二氧化碳515公斤,擴大到全台的頂樓住戶,每個月就能省下1億多元電費,減碳成效也相當可觀。
建研所代理所長陳瑞鈴指出,這次實驗是把盆栽擺設在屋頂平台,盆栽占屋頂平台面積的一半,選的植栽是遮陽效果較佳的闊葉喬木。除了遮陽效果能省電,綠化還可減輕酸雨與紫外線對屋頂防水層與牆面劣化。
闊葉喬木 遮陽大功臣
陳瑞鈴指出,陽光的能量分布,可見光占40~45%,紅外線占53~59%,紫外線的百分比只有個位數。要隔熱就得想辦法阻絕產生熱能的紅外線,濃密的樹 葉對紅外線的反射能力高達80~90%,樹葉吸收的熱量可透過水分的蒸散而降低,因此樹葉的溫度通常低於氣溫3至4℃,樹蔭下更涼爽,因此有樹冠的闊葉喬 木就是遮陽功臣。
建築師林尚毅表示,只要防水、排水處理得好,屋頂花園、農園的確有很好的隔熱效果,但得選擇枝葉茂密樹木,一般草花作用不大。
林尚毅說,要適合樹木生存,綠屋頂的覆土層得達到一定的厚度,才能讓樹木的根部伸展,因此,屋頂樓板的載重設計必須考慮這項需求。
建築綠牆 可隔熱降溫
|
顧慮防水和載重,建物立體綠化正朝「薄層綠化」趨勢發展。綠屋頂強調質量輕、成本低、維護少的綠化技術;而綠牆則以各種草本或蔓藤植物,達到建築隔熱降溫、淨化空氣汙染及生態跳島等改善都巿生態環境的目的。
今年登場的上海世博會主題館,在東西向外牆立面各做出5000平方米的垂直生態綠牆,創下世界紀錄。它利用綠化和隔熱外牆,在夏季阻隔太陽熱輻射,冬季則 形成保溫層。夏季的綠牆溫度比玻璃帷幕牆要低2℃左右,室內溫度可以降到5℃,整體耗能比一般玻璃帷幕牆的建築物少4成。
今年開幕的台中市勤美誠品綠園道,用3000多個植生盒裝置輕質土壤與肥料,培育14萬株植栽,由工人逐一掛到牆上,號稱每天可以吸收200公斤的二氧化碳,夏天更可省30%空調電力。
開幕在即的台北花博也展示這類立體植栽工法,一旦技術成熟,將推廣全市。不過,成大建築研究所教授林憲德認為,這些植生「綠牆」只是浪費水資源,意義不大。
林憲德說,目前戶外綠牆多半採用存活數月的草花,景觀效果大於節能。他認為,綠化外牆應該採用耐旱的多年生蔓藤植物(如爬牆虎),而不是用人工堆砌一堆盆栽。
綠牆主角 蔓藤類最好
台大園藝系教授許榮輝也認為,傳統的蔓藤類植物就能當綠牆主角,不必大費周章搞綠牆。
文化大學景觀系兼任副教授鄭文隆持不同看法。他說,綠牆技術不斷創新,採用的植栽已從短期的草花轉為多年生的植物,都在創新技術的培養下,能拋頭露面成為戶外綠牆主角。
